連接廣西、云南的萬峰林,長200多千米,寬30~50千米,是中國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占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土地面積三分之二以上。
天下奇觀——山峰成林
大約3.6億年前,興義還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到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形成陸地,又歷經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多次造山運動,地殼不斷抬升,深厚的碳酸鹽巖層在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機酸的流水作用下不斷被溶蝕,使巖石裂縫加大、孔隙加深,形成不同發育階段的溶溝、石芽、石林、天坑、峰林、溶洞、鐘乳石、石瀑布等宏偉奇觀。
在我國,喀斯特地貌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分布,370多年前,明代人文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到過萬峰林,發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的感嘆,稱贊這片峰林“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形勝”。國際風景園林行業泰斗孫筱祥在興義考察時評價稱,“發育最完善最完美的峰叢峰林和石林是興義萬峰林、興義泥凼石林和云南路南石林”。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萬峰林的北部為峰林盆地,中南部為峰林洼地和峰叢山地,峰林、峰叢大多呈錐形,部分為鐘狀、平頂狀和馬鞍狀,堪稱“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根據形態分類,萬峰林可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五大類型。每一類都各具特色,既獨立成趣,又與其他類型的峰林相輔相成,組成雄奇浩瀚的巖溶景觀。
登高遠眺,青綠色的秀峰似林,黃綠相間的田野交錯連片,村莊散落其間,小河彎彎曲曲,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山里人以慣有的開門見山的量化思維,簡稱這里為“萬峰林”,或更直接地以方位將其區分為“東峰林”和“西峰林”。
寶塔峰林
東峰林山巒起伏,人煙稀少,一派原始田野景象。晴天觀峰,可看“日出朝陽灑滿谷”;霧中看山,則是“云霞明滅或可睹”。而永恒不變的,是山環水抱中的農田。春天里那一頃頃綠油油,夏天收割后禾稈的土黃色,新種下嫩苗的翠綠色,焚地化肥后田塊的焦褐色,各種色彩都在這里匯聚。
峰林奇云映襯下的田園風光相比于東峰林的以田見長,西峰林則是以水取勝。西峰林山腳下有一條蜿蜒的小溪,緩緩地在農田中由南往西流淌,像一根游線,把依河而建的幾個布依族村寨珍珠般地串聯起來。當地人稱這條溪水為“納灰河”,有“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意味,因此這般“奇勝”至今仍原汁原味。形態各異的萬峰林,座座奇美的山巒,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蔥郁的樹林融為一體,構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態環境,形成罕見的峰林田園風光。
萬峰林生態良好,民族風情濃郁。自古以來,布依族先民在這一區域及周邊地區創造、發展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文化。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里都傳承延續著享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美譽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人用牛骨胡、葫蘆胡、刺鼓、簫筒、小馬鑼、小镲、包包鑼和月琴八種樂器演奏,并用布依語進行說唱,所以當地人都稱其為“八音”。千百年來,八音坐唱經布依族人傳承和積淀,已成為布依族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南盤江鎮八音坐唱樂隊
在黔西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良好。以布依族文化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極具特色,多彩多姿,且保存完整,是中國布依族文化區域性存續不可多得的范本,也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在山地流域性文化表現上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人類流域性文化研究和認知以及文化多樣性表現中具有重要意義。除布依族外,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也在這里留下了特色鮮明的文化。萬峰林因此被譽為“人類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美麗畫卷”。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來源 |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連接廣西、云南的萬峰林,長200多千米,寬30~50千米,是中國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占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土地面積三分之二以上。
天下奇觀——山峰成林
大約3.6億年前,興義還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到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形成陸地,又歷經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多次造山運動,地殼不斷抬升,深厚的碳酸鹽巖層在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機酸的流水作用下不斷被溶蝕,使巖石裂縫加大、孔隙加深,形成不同發育階段的溶溝、石芽、石林、天坑、峰林、溶洞、鐘乳石、石瀑布等宏偉奇觀。
在我國,喀斯特地貌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分布,370多年前,明代人文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到過萬峰林,發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的感嘆,稱贊這片峰林“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形勝”。國際風景園林行業泰斗孫筱祥在興義考察時評價稱,“發育最完善最完美的峰叢峰林和石林是興義萬峰林、興義泥凼石林和云南路南石林”。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萬峰林的北部為峰林盆地,中南部為峰林洼地和峰叢山地,峰林、峰叢大多呈錐形,部分為鐘狀、平頂狀和馬鞍狀,堪稱“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根據形態分類,萬峰林可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五大類型。每一類都各具特色,既獨立成趣,又與其他類型的峰林相輔相成,組成雄奇浩瀚的巖溶景觀。
登高遠眺,青綠色的秀峰似林,黃綠相間的田野交錯連片,村莊散落其間,小河彎彎曲曲,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山里人以慣有的開門見山的量化思維,簡稱這里為“萬峰林”,或更直接地以方位將其區分為“東峰林”和“西峰林”。
寶塔峰林
東峰林山巒起伏,人煙稀少,一派原始田野景象。晴天觀峰,可看“日出朝陽灑滿谷”;霧中看山,則是“云霞明滅或可睹”。而永恒不變的,是山環水抱中的農田。春天里那一頃頃綠油油,夏天收割后禾稈的土黃色,新種下嫩苗的翠綠色,焚地化肥后田塊的焦褐色,各種色彩都在這里匯聚。
峰林奇云映襯下的田園風光相比于東峰林的以田見長,西峰林則是以水取勝。西峰林山腳下有一條蜿蜒的小溪,緩緩地在農田中由南往西流淌,像一根游線,把依河而建的幾個布依族村寨珍珠般地串聯起來。當地人稱這條溪水為“納灰河”,有“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意味,因此這般“奇勝”至今仍原汁原味。形態各異的萬峰林,座座奇美的山巒,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蔥郁的樹林融為一體,構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態環境,形成罕見的峰林田園風光。
萬峰林生態良好,民族風情濃郁。自古以來,布依族先民在這一區域及周邊地區創造、發展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文化。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里都傳承延續著享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美譽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人用牛骨胡、葫蘆胡、刺鼓、簫筒、小馬鑼、小镲、包包鑼和月琴八種樂器演奏,并用布依語進行說唱,所以當地人都稱其為“八音”。千百年來,八音坐唱經布依族人傳承和積淀,已成為布依族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南盤江鎮八音坐唱樂隊
在黔西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良好。以布依族文化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極具特色,多彩多姿,且保存完整,是中國布依族文化區域性存續不可多得的范本,也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在山地流域性文化表現上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人類流域性文化研究和認知以及文化多樣性表現中具有重要意義。除布依族外,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也在這里留下了特色鮮明的文化。萬峰林因此被譽為“人類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美麗畫卷”。
掃描印象黔西南公眾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
(來源 |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贊賞金額:¥元
【免責聲明】
該文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素材僅供大家欣賞和分享。
投稿郵箱:yxqxn@foxmail.com